Mar 20,2025

两会期间,建筑机械行业的代表和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工程机械行业代表委员们积极履职,紧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命题,围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财税金融、绿色转型、智能发展、成果转化等核心问题,掀起了来自实践的建言献策热潮。这些建议不仅反映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体现了代表委员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彰显了他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工程机械行业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履职,紧跟"新质量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命题,围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财税金融、绿色转型、智能发展、成果转化等核心问题,掀起了一股来自实践的建言献策的热潮。这些建议不仅反映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体现了代表委员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他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运用科技创新打造新的发展优势,让高校的成果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企业的批量生产技术和产品

作为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的专家,全国政协常委杨华勇长期深耕制造领域,积极推动新质量生产力发展,尤其关注从创新研发到量产过程中的试点问题。在研究和转化制造相关技术过程中,他发现新产品研发的试点环节薄弱,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瓶颈。全国政协常委杨华勇呼吁,广大制造企业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研发和制造的真实场景,特别是龙头企业要与科研机构联合共建试点平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全国政协常委杨华勇建议:"希望加强试点基地平台建设,让高校的成果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企业的批量生产技术和产品。"

"试点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死亡谷"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杨华勇建议,按学科和产业方向建设国家试点平台,让高校和院所的科研成果通过试点实现从小批量到规模化生产,打开科技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希望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向学生开放,为大学生创造实习实训平台,并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开展科普教育,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一系列现象级应用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全国政协常委杨华勇提到:"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的最佳载体,大家对其未来发展和应用充满期待。"

"长期来看,要探索人形机器人的更多应用场景,比如养老、教育、娱乐、救援、工业等等。"全国政协常委杨华勇表示,让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发挥作用,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更多群体,是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开花结果"?常委杨华勇认为,关键在于协调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大力支持龙头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长期稳定深入合作。"政府、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等共同努力,尽快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满足人民实际需求的量产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总工程师、副总裁孙增海: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规范完善二手工程机械市场秩序

孙增海表示,工程机械作为"生产工具",用户更关注成本和回报,而新能源设备初期购置成本高,适用场景有限。在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当下,工程机械产品连续作业、作业区域分散等特点,面临纯电成本高、续航不足、动力无法完全满足使用需求等问题。

"增程式技术作为纯电和燃油的补充,其优势在于可以提升能源效率、减少排放、降低成本。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增程式技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代表孙增海建议,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用增程式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替换传统动力产品,例如,加大大型设备更新换代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覆盖面,将增程式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纳入推广补贴目录。

在技术突破方面,代表孙增海认为,研发适合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专用增程器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在高度集成专用发动机、电机、电控等方面。空间布局、动力输出、精确控制、电磁干扰等技术难题仍需攻克。他建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联合创新体,汇聚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加快攻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增程系统及部件的技术难题,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合作才能共赢。2024年12月20日,徐工集团、中国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南京钢铁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合作共建江苏省工业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究重点围绕工程机械智能设计、制造和控制领域,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与成熟的国际工程机械市场相比,其利润近70%来自后市场,其中二手车占比很大。"代表孙增海建议,国家层面可以规范完善二手工程机械车辆市场秩序,加大对二手工程机械车辆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支持二手工程机械车辆出口,提升中国品牌二手车在国际运营中的能力和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铁路装备首席专家王杜鹃: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继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更好结合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对此,人大代表王杜鹃建议,要多措并举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她说,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融合之后,一定能给制造业带来质的飞跃,在预测性维护、工艺参数优化、柔性生产调度等方面都会发挥很大作用。

以盾构机为例,目前推出的盾构机不仅可以水平掘进,还可以垂直掘进;不仅可以大角度爬坡,还可以像蚯蚓一样进行小转弯。它正朝着智能化、无人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代表王杜鹃表示,下一步,将在智能应用、新型破岩方法等前沿技术方面加快研发步伐,努力抢占世界盾构机技术制高点。

代表王杜鹃注意到,许多中小制造企业有创新AI应用的想法,但苦于建设资金不足。为此,她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政府、协会等共同建立企业诊断机制,提供升级改造方案。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化,以及AI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成为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的重要举措。今年两会上,代表王杜鹃也建议,加强职业教育,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技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她表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应继续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发力,建议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开发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标准化课程,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式培训模式。制造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机械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周英峰:希望把更多来自群众的‘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带到会上

两会期间,代表周英峰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自身实际工作,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财税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1.大力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代表周英峰认为,加快产教融合,培养大批高质量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无缝衔接;二是支持西部工业城市建设‘工匠之城’,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集聚区;三是支持建立健全跨区域人才合作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匹配和有效供给;四是支持优化高技能人才管理机制和培养路径,激发科技创新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2.“税动力”赋能提升企业创新

"先进技术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和服务,税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真金白银的税费红利资金应用于技术改造和创新,让企业产品更有竞争力,企业品牌更有影响力,企业发展更有活力。"代表周英峰说。2024年,柳工下属广西中远机械有限公司享受税收减免498万元,其中设备器具相关企业所得税抵免180万元。

作为来自装备制造企业的代表,周英峰表示,柳工始终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之魂。2024年,柳工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全年发布新产品130多款,并牵头制定了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立即咨询

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请注意查收您的邮件。

立即提交